第一章:易学在蜀
北宋程颐曾言:“易学在蜀。”这句话,道出了蜀中易学的深厚底蕴。千百年来,蜀地易学传承不绝,却又神秘莫测,外人难窥其真貌。
我,黄塬城,自九十年代起研习易学,二十余载寒暑不辍
2015年,我在成都人民南路附近的金陵横路开设了一家小小的易学馆,替人占卜吉凶,推算命理。
那一日,正值午时,阳光斜照进馆内,木桌上的铜钱泛着微光。忽然,门帘一掀,走进三男一女四个年轻人。他们衣着朴素,却气度不凡,眉宇间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灵性。
领头的青年微微一笑,道:“黄师傅,可否为我们分析一下姓名?”
我点头应允,按常规排出八字,推算五行生克,道出吉凶祸福。然而,待我说完,那青年却摇了摇头:“黄师傅学易多年,可惜未入其门,未得《易经》精髓。”
我心中不服,问道:“何以见得?”
他淡然一笑:“不如这样,您随意画一幅画,花草树木、房屋鸟兽皆可,我来为您断一断。”
我半信半疑,提笔在纸上画了一间房子,房前添了一棵树。
那青年只看了一眼,便开口道:
- “您两岁时,左腿小指受过伤,是玩耍时磕碰所致。”
- “八岁那年,祖母去世,是在医院里,您当时不在身边。”
- “您幼年时,因父亲管教严厉,性格孤僻,不善与人交流。”
我心头一震,手中毛笔险些滑落。这些事,除了至亲,无人知晓得如此详尽!
第二章:凉山寻道
我心中震撼,当即恭敬请教:“如何才能像你们一样,真正掌握易学精髓?”
那青年哈哈一笑:“我们是凉山州的少数民族,有一套独特的法门。您若真想学,不妨随我们走一趟。”
“凉山州?”我疑惑。
“木里县,观象居。”他说道,“那里保存着邵伯温弟子秘传的先天易学,与您所学的后天易学不同。”
邵伯温!北宋易学大家邵雍之子,其先天易学传承早已在世间失传,没想到竟在蜀地深山之中仍有留存!
数日后,我收拾行装,随他们踏上了前往凉山州的旅程。山路崎岖,云雾缭绕,几经辗转,终于抵达木里县。再徒步半日,穿过一片幽深竹林,眼前豁然开朗——一座古朴的山庄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,匾额上书三个苍劲大字:观象居。
第三章:观象居的先天易学
踏入观象居,迎面走来一位白发老者,目光如炬,气度非凡。他上下打量我一番,忽然抬手在我胸口重重一拍!
我猝不及防,踉跄后退几步,却觉一股暖流自胸口扩散,浑身经络似被一股无形之力贯通。
老者淡淡道:“揍一顿,就好了。”
我愕然,看向领路的青年。他笑道:“这是入门仪式,大祭司看出您思虑过重,需先打破后天思维的桎梏,才能领悟先天易学。”
在观象居的日子里,我接触到了一个书本上从未记载的易学体系。他们不依赖卦爻辞的死记硬背,而是直接观象悟道——一片树叶的脉络、一泓清水的波纹、飞鸟掠过的轨迹……皆可窥见天地玄机。
大祭司告诉我:“易学不是算命,而是与天地对话。邵雍祖师观梅占事,我们观象知命。”
我如饥似渴地学习,渐渐领悟到:真正的易学,不在于推算吉凶,而在于返璞归真,以赤子之心感知万物。
第四章:先天改后天
后来,因世俗之事,我不得不离开观象居,回到成都。但那段经历,彻底改变了我对易学的理解。
我不再拘泥于卦象推演,而是融合先天易学、祖传口诀、湖湘派传承,开创出一套全新的体系——
“一花一草皆世界,
一叶一水可改运。
渐渐地,我的名声传开。有人称我为“湖湘派易学”的大成就者,但我深知,这一切的根源,皆在那座深山的观象居。
先天改后天,只在弹指间;
后天改先天,势难如登天。
如今,每当我静坐冥想,耳边仍会响起大祭司的声音:
“易者,变也。变者,通也。通者,久也。”
而我,仍在易学的道路上,继续前行。
本站原创文章内容,用于个人学习交流,可能对您有所帮助,仅供参考!

